一、三相升流變壓器的使用說明產品概述
三相大電流發生器 是根據電力部門和工礦企業在電氣設備試驗如:各種開關,電流互感器和其它電器設備作電流負載試驗及溫升試驗而專門設計制造的專用設備。
本系列產品視產品體積、重量采用分體式結構,具有輸出電流無極調整,電流上升平衡、負荷變化范圍大、工作可靠、操作簡便、等特點。是工礦企業進行升流或溫升試驗較理想的設備。
二、三相升流變壓器的使用說明主要技術參數
1、三相總容量:10KVA;
2、工作頻率:50Hz;
3、輸入線電壓:0~380V,線輸入電流:15.19A;
4、輸出為△接法:線電壓:6V,相電壓:3.46V;
5、相輸出電流:1000A;
6、三相輸出電流1000A×3,輸出為六個斷口,便于靈活接線及應用;
7、運行時間;為10分鐘;
三、三相升流變壓器的使用說明使用環境
1、工作電源:380V ±10% 50HZ
2、環境溫度:—10℃—40℃
3、產品周圍應無嚴重影響變壓器絕緣的氣體蒸氣,化學性沉積灰塵、污垢及其它爆炸性介質的場所。
四、三相升流變壓器的使用說明工作原理:
本系列產品接入工作電源后,通過調整調壓器輸出電壓以獲得試驗所需的大電流。其工作原理圖如下:
C ——為常閉常開觸點 R ——為熔斷器 LD ——為電源指示燈
HD ——為升壓指示燈 HA ——為停止按鈕 SA ——為升壓按鈕
TA ——為交流接觸線圈 B ——為調壓器 V ——為電壓表
SJ ——為時間繼電器 T ——為升流變壓器 A1——為電流互感器
五、三相升流變壓器的使用說明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1、按電氣原理圖接好工作線路。變壓器外殼,操作臺等必須良好接地。
2、接通電源,操作臺上的紅色指示燈亮。按下啟動按鈕,綠色指示燈亮,此時升流器等待升流,臺上輸出電流指示直到所需的大電流時,(單相也可做)為了保證測試精度,可以在儀表接線柱上串接一標準電流表。電流互感器為1000:5,電流表讀數應是5A.
4、升流試驗過程中,一旦發現不正常現象,應立即按下停止按鈕,切斷電源 ,查明原因后再進行試驗。
5、試驗完畢,必須將調壓器回零,按停止按鈕切斷電源,切斷工作電源 ,方可拆除試驗接線,以保證。
六、注意事項:
1、本設備是為短時間的工作而設計的,所以不允許長時間在額定容量下工作,特別不允許超過額定電流運行,以防過熱:
2、新安裝和長時間不用的變壓器,運行前用1500兆歐表測量線圈之間和線圈對地的絕緣電阻,其電阻值不低于0.5兆歐時,方可使用。
3、使用中升流變壓器和操作臺必須可靠接地,以保證。
4、使用時應緩慢均勻升流,搬運時應避免過大的震動。
5、調壓器與電刷接觸表面應保持清潔,視情況用90%酒精蘸棉紗擦拭干凈。
6、本設備應置于清潔、通風、干燥和室內保存。
“終于搶到啦!”在湖北經濟學院,每逢開學選課時,“”到《當代中國》的學生都很興奮。這稱得上是一門必上的選修課,連續5個學期火爆校園,創下150個課堂名額被16秒搶光的記錄,課堂到課率百分之一百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
數據背后,是湖北經濟學院《當代中國》的“網紅體質”。作為一門思政選修課,《當代中國》破解了傳統思政課課堂抬頭難、互動難、入心難的困境,成為學生口中“全新的、有趣的、自由的”上課體驗。
《當代中國》利用新時代網絡信息技術,以“互聯網+思政課”深度融合授課模式走紅校園,是湖北省內高校早進行“課程思政”探索與開發的課程。這一課程聚焦新時代國家的成就與變革,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當代中國發展形勢,幫助學生讀懂國家,認清時代,明確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思想作用。
手機教具,讓學生的頭抬起來
“請同學們拿起手機,進入微助教平臺,談到習**總書記的外交思想,你會想到哪個詞語?”代保平老師向同學提問。短短兩分鐘,現場同學通過微助教參與答題,投影墻上形成答案詞云。“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提及多的詞匯,這堂課的主題順勢而出。
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自主試驗田,《當代中國》建構了全新授課模式,將“互聯網+”引入教學過程。現代網絡教學媒介可以超越時空限制,聲畫并茂的優勢極大增強了思政課的說服力、感召力。包括微助教、微彈幕、微信群、微推送和微信公眾號在內的微學習平臺,是《當代中國》成為“網紅”課程的妙招。
《當代中國》每次開課都會建立課程微信群,課程班主任負責管理,方便師生互動和擴展學習。每個專題會以微頁面(H5)形式進行課程信息推送,學生可以提前熟悉專題主講教師與主講內容。
以前要求學生“將手機放在講臺,手機到人到”,一度令學生很反感。在《當代中國》的課堂上,手機成了學習助手。
課程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在教學中引入微助教和微彈幕小程序,每個專題都有3個以上的課程討論題,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答題,課后還能自由發表彈幕。讓學生從“課堂埋頭玩手機”變為“利用手機學課程”,消除了師生間隔閡,告別了填鴨式教學。為了進一步讓學生徹底抬頭聽課,課程還改變傳統課堂模式,在講述文化自信專題時,老師邀請學生上臺表演京劇、黃梅戲,將中英文詩句對比呈現,讓學生眼、腦、手、耳、心,都留下深刻印象。
金融Q1741班林舒婷說:“老師分享一段英文短文,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對比,讓我們在中西文化比較中深刻感受到漢語的美。”
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嘴動起來
“教學方式單一”“課程枯燥無聊沒新意”“照本宣科,沒有說服力”“大道理多,脫離生活”等評價,是以往不少學生對思政課堂的印象。
《當代中國》面世初期,工商管理學院Q1541班周思雨心懷疑慮:“選題這么大而空嗎?”一個學期后,她感嘆:“我們的確有過于關注自我的傾向。在互聯網上可以大談國外的政治經濟,卻連自己的祖國都不了解。當代中國這個名字就說明了它的胸襟有多大。立足現在,才是我們該從這門課中接收到的信息。”要克服學生眼中的“大而空”問題,展現出《當代中國》的宏大胸襟與**遠矚,課程工作室費盡心思,摸索出話語平衡、教師組成豐富、教學案例多樣的全新課堂模式。
因材施教、與時俱進,同時意味著自力更生和自主,《當代中國》在為學生帶來“想象中的課堂”時,對教師隊伍的自我學習能力、思政認知水平,甚至是心理承受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走進《當代中國》課堂,教師要學會接受學生質疑和建議,甚至被點名批評。老師單打獨斗、學生無動于衷等高校思政課的普遍現象,在《當代中國》課堂上徹底改變了。
《當代中國》每堂課都為學生準備一張“隨堂便箋”,課后馬上交。學生可以在便箋上自由評價,教師回收后進行批閱,根據學生建議及時調整授課內容與方式。讓學生樂此不疲的是邊聽課邊發彈幕。課件PPT上方保留彈幕彈道,實時顯示學送的“吐槽”或“表揚”。遇到“吐槽”,老師必須根據吐槽內容及時調整授課內容、方向和節奏。課后還要整理課堂上出現的匿名吐槽,做好復盤與反思,以待下次改進。
每堂課結束前,任課老師都會預留時間給學生自由提問。通過微助教平臺抽點學生與學生自主舉手提問相結合的方式,針對課程內容繼續補充提問。同學們一致反映“授課形式新穎,我們可以自由發表見解,超愛這樣的課堂”。
追求真理,讓學生的信心樹起來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要樹立正確的思政觀,不能把思政課和專業課同社會現狀分隔,不能讓思政課脫離學生具體的成長環境。《當代中國》是對此理念的好詮釋。“利用小課堂,撬動大思政”是學校創立課程的初衷。
《當代中國》每次配備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教師,多學科知識碰撞交鋒融合的多師同堂模式,被搬上大學思政課課堂。遇到特殊專題,很難找到合適的授課教師;重大熱點問題發生后,找到與思政課程有效結合的方式,頗費腦筋;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出現在同一個專題課堂上,如何給學生呈現出完整的成系統的課堂講述,亟待解決。
湖北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溫興生每學期都主講《當代中國》的課:當代中國的歷史方位。他認為:“思政課要常講常新,及時總結、不斷改進,提供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做法和經驗。”
多師同堂剛起步時,一些非思政課老師并不清楚《當代中國》要表達什么,講述內容難以銜接。課程工作室通過改進課程設計,增加課程深度主持人,注重開篇專題導入,強化集體備課意識,每個專題內容組織老師課前進行教學彩排,確保多師同堂教學的整體性。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委黨校和湖北經濟學院的名師組成跨學校跨學科教學團隊,從各自角度或研究層面對當代中國面臨的諸多問題展開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的闡釋,啟發了學生多角度理解與思考問題的能力,達到了“1+1>2”的效果。
湖北經濟學院充滿說服力的教學,讓學生對當代中國國情的了解更加深刻,增強了“四個自信”。正如學生田慧課后感慨:“從一個個視頻和圖片中,我看到了中國是怎樣崛起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要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